大家的生活,到处充斥着广告信息——有功能叫卖的、参数列举的、情感共鸣的等等,消费者早已经麻木。
此时,场景化的营销就犹如一股“清流”, 它所独有的沉浸感,画面感,把广告视觉化的呈现在用户眼前。
场景:本是一个影视用语,指在特定时空下的事情,由人、物组成的画面,消费者置身其中能够触发用户的沉浸式体验。
举个身边的例子:
买房的时候,售楼处都会装修出样板间供大家参观。打开门的时候,左手边是客厅,客厅敞亮,沙发舒服,还有个60寸大电视其乐融融。厨房紧挨着客厅,做饭的时候,家人就在餐厅坐着….
这就是一种代入感,仿佛客户真的就是在自己家。你说客户能不心动,能不好感度油然而生?
一、什么是场景化营销?
场景化营销通过给用户制造一个场景想象,带来超强的代入感,进而和品牌或者产品定位产生关联,get品牌的定位或价值,达到商业目的。
它的核心是:具体场景中消费者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需求。
场景只不过是唤醒消费者某种心理状态或需求的手段。
作为营销人,营销第一步要做的是:为产品设计一个好的购买理由,当购买理由被设计好,剩下的只是钱和技巧的问题。
二、产品的场景化就是给产品定位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会发现很多品牌是利用场景传播产品,塑造产品定位,突出产品卖点,引导消费选择的。
比如:
1. 六个核桃:
场景:工作场景
文案:经常用脑,多喝六个核桃。
2. 王老吉:
场景:火锅店
文案:怕上火,喝王老吉。
3. 红牛:
场景:运动
文案:累了困了,喝红牛。
4. 士力架:
场景:爬山,打球等虚脱时刻
文案:横扫饥饿,做回自己。
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前半句使用场景化提示,后半句直接切入产品或好处。
三、场景化是连接商品和用户需求
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,是因为商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价值,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通过场景,可以快速的通过用户熟悉的场景,把商品和用户的需求连接起来,增加产品被消费者选中的概率。
2018年世界杯期间,饱受争议的马蜂窝电视广告,其实也是通过场景设置,突出产品的卖点,强化品牌的用户认识度:
“旅游之前,先上马蜂窝!”
“旅游之前,为什么先上马蜂窝?”
旅游之前的场景,大家肯定非常熟悉:大家会搜索各种出行相关的信息,做旅行攻略,参考别人的各种经验之谈和评价,找好值得去的餐厅、要入手的商品。
如果你经历过类似的过程,你会发现,真的是非常的辛苦,分分钟想着:“要是有一个网站或者app能轻松满足旅游之前的准备阶段,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!”。
于是,马蜂窝正是抓住了用户旅游之前的这个场景,通过不停的广告轰炸,加深用户印象,让用户在旅游前就想到上马蜂窝。
这和当年史玉柱的脑白金——“今年过年不收礼,收礼就收脑白金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哪怕时间过去这么多年,一说到“今年过年不收礼”,就会情不自禁的接下一句。